现在,最火爆的社交电商要数拼多多!上线两年半,3亿用户、百万级商家以及过千亿的成交额,拼多多完成了淘宝、京东、唯品会5~10年积累的量级。全国滞销的大蒜,能在拼多多上一天卖出4.7万单。而类似的爆款在拼多多上并不鲜见,百万单的芒果、百香果、纸巾。从产地、工厂到消费者的C2M模式,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了一次次的销售纪录。
社交红利驱动电商流量
众多电商平台在凭借社交方式迅速拉取人头的背后,是企业在流量枯竭的困境中寻求新的突围方式。借助社交方式挖掘新用户并迅速打开平台在市场的认知度,此举已被众多综合电商与垂直电商高频采用,而如拼多多、云集微店、环球捕手等社交电商更是因此迅速崛起。同时,京东拼购节、苏宁乐拼购、贝贝网旗下的贝店也于今年相继上线。
此外,网易还在今年4月将旗下社交电商网易推手从微信端独立出来,蜜芽则在2016年上线蜜芽拼团业务。综合类电商需要刺激平台活跃用户的增长、GMV(商品交易总额)提速并扩大市场份额。垂直类电商在面对巨头电商向自身的垂直领域快速入侵时,前者要发掘可“收割”的剩余流量,而尚未被开发殆尽的微信社交流量,驱动着电商和品牌商拓展新阵地。
内容为王后,社交电商崛起。与传统电商相比,社交电商更重视用户、内容,这使得它在产品、推广、交易、数据管理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前景。
社交电商已成新零售http://www.shunjian8.com/weapp.html的急先锋,引发各大传统电商争相仿效,BAT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社交电商,大大小小的社交电商如雨后春笋一样勃发。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是在以人为先的理念下,将娱乐与分享的理念融入电商运营中:用户发起邀请,在与朋友、家人、邻居等拼单成功后,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优质商品;同时社交电商平台也通过拼单了解消费者,通过机器算法进行精准推荐和匹配。
社交方式可以加速流量裂变,缩短企业获取流量的时间并减少成本。但电商平台将社交流量变现和导流本身就存在难度,社交以人为中心,而人的需求是不可控因素。专业产品推荐平台的高频次推荐难以获得消费者信任,而熟人之间的低频次推荐并不具有影响力。短期内企业依靠社交获取流量红利,但窗口期很短,平台在获取部分稳定流量后,需要寻求更多的变现途径。当社交红利驱动着电商企业快速开拓市场时,一方面企业可借此降低获客成本,但另一方面,若因运营体系或者监管体系的不成熟而给消费者带来不佳的消费体验,最终的后果可能会损失一批潜在用户。
强化监管促进行业发展
有干正经事成功的,必有炒作的、伪装的追随其后,眼下社交电商已呈鱼龙混杂之势。此前,电商通过拼团、砍价获取消费信息后,能否保证信息安全也是行业争论的焦点。
有记者暗访一家社交电商平台,任何一位新用户在会员的推荐下,从平台上购买399元的商品便可成为会员,这位邀请新用户的会员则会根据其会员、服务商、优秀服务商的等级,得到100元、200元或250元的收入,而评判不同等级的依据是该会员拉来的新会员人数和用户消费金额。
类似的营销手段,左看右看都有点像臭名昭著的传销模式——通过发展下线、滚雪球的方式积聚消费人气,并设计各种等级待遇予以引诱。
有一家艺术品社交电商平台,在宣传中大谈“共享推荐”革新艺术品垂直领域,声称平台上拥有1300多位签约顶级艺术名家资源,有4000多幅名家字画,有珠宝玉器各类饰品和大小摆件近10万件,还有数不清的艺术资源,总资产近百亿元,而且满口“情怀”,誓将百亿文化艺术资源更好地融入人民群众当中。这样的社交电商平台,可信度几何,值得深思。当社交电商成了一个能赚钱的成熟的商业模式时,其概念化必引发行业良莠不齐而导致行业形象被扭曲。
概括起来,有的企业打着社交电商的幌子,行传销之实,平台异化为俘获消费者的“捕手”,鼓吹背后有某某大佬投资,其赢利大多积聚在上线手中,中线“喝汤”,下线“啃骨头”。这种单纯靠拉人头,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商品销售平台,十有八九是骗子。这是偷换概念,以售其奸。
作为一种新业态,社交电商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却始终没有官方机构发布的准确版本,以至于随时都有可能被划分到传销的范畴。但社交电商是否涉嫌传销,也是有判断标准的,首先要看是否需要直接交纳或变相交纳入门费;其次看是否分层级,直接或间接发展下线;再次看是否根据下线获利,上线从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下线的人员数量或销售业绩中计提报酬或“返佣”。
即便是货真价实的社交电商平台,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有的超低价作虚假宣传,引诱消费者集体下单,一旦真相大白,消费者惊呼上当。比如,“9块9包邮”的放像机,点开页面,信息全无。而所谓的“中奖”,则要求必须下载某App才能领奖,消费者按图索骥,如坠云里雾中,发现中奖是根本没有的事。须知,虚假宣传在损耗着社交平台的信誉和声望。
与任何一种新业态一样,对社交电商,我们要本着爱护的初衷,首先要从社会功能上认定社交电商的价值。它与传统电商是一脉相承的,是发展的新动能,在双创、扶贫、惠民生上实实在在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需要肯定社交电商的正能量。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社交电商是电商发展的一种趋势,也就是从单纯对产品的经营转向人际关系的经营。这种业态创新是无法阻挡的客观趋势,无论监管者还是传统平台都应该顺势而为。淘宝等传统电商刚出炉的时候,处处都是问题,我们坚信,只要监管到位,社交电商的问题更容易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