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氯化铝的基本性质
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ium Chloride,PAC)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2]它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制备,常用方法为铝酸钙盐酸酸溶一步法和铝矾土与铝酸钙结合酸溶2步法,但这种方法制备成本很低,产品中重金属离子偏高,产品可用于工业废水处理。聚合氯化铝一般表示为[A12(OH)nCl6-n]m,其中n可取1~5中间的任何整数,m则为
2. 聚合氯化铝的
絮凝形态
现广泛采用表征聚合氯化铝中聚合物种类的方法主要有Ferron比色法和AINMR核磁共振法。[3]
Ferron试剂与Al(Ⅲ)中的单体及不同聚合物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从而采用Ferron逐时络合分光光度法能把它们分为3类,Ala包括单体及初聚物(All一3),Alb包括低聚物(如A16一8)和中聚物(Al13),Alc包括高聚物(Al>13)和溶胶态。
利用Ferron法测定的Alb或与核磁共振法测定的中聚物(Al13)数量相同。目前对于中聚物(Al13)和高聚物(Al>13)在混凝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较有争议。这在聚合氯化铝的宏观性质上反应在盐基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际应用中聚合氯化铝中氧化铝和盐基度是同样重要的指标。
3. 聚合氯化铝的混凝机理
PAC对水中胶体颗粒或胶体污染物的混凝是Al3+盐水解—聚合产物对其进行电性中和、脱稳和吸附架桥作用生成粗颗粒絮凝体而去除的。为了说明Al3+盐水解—聚合产物的作用条件,一些学者研究[4-6]并给出了各种混凝区域图,例如表明药剂投加量C和颗粒物表面积浓度的C-S图,C和pH关系的LgC-pH图以及LgC-LgS-pH图等,还利用表面化学和电化学中双电层概念,通过有效扩散层电荷密度、电位和有效碰撞系数的计算得到了絮凝效率n/n0,n0和n分别为混凝前后颗粒物的浓度。
Al3+盐水解—聚合产物是由一些不同聚合度的聚合阳离子所组成。他不仅可处理生活用水,也可处理工业废水和去除一些有害阴、阳离子。它们在水处理技术领域中的作用可概括为:(1)对水中胶体颗粒污染物进行电性中和脱稳的凝聚作用;(2)对已凝聚的次生粗大颗粒进行吸附架桥的絮凝作用;(3)除去水中有害离子的吸附和络合作用。絮凝作用更多地决定于Al3+盐水解—聚合产物中多聚体的表面结构特征。多聚体表面上极性活性部位应该和被凝聚的次生粗大颗粒表面上活性部分进行较强烈的相互作用,即只有二者的表面结构相适应,絮凝过程才能自动向体系能量减小的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