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防雷产品/防雷知识/认识雷电/雷电发生的必要条件
防雷知识/认识雷电/雷电发生的必要条件
1.雷电直观的分类
雷电按直观现象来讲,有两种一种是线状闪电(带状闪电),另一种为球形雷。虽然这两种不同形式的雷电都是雷电的一种形式,但球形雷形成的原理和危害形式都不相同,虽然直到近几年球形雷可以在实验室雷模拟出来,但其原理仍具有很强的争议。
球形雷的发生和危害途径现还无迹可寻,较保守且最安全的做法是完全的。
2.雷电的形成
(雷云的形成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肯定的解释,以下是国际上普遍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
我们都知道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并且随地面的受热空气而上升,在空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积雨云。通常,积雨云底层为阴电荷,顶层为阳电荷,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小水滴带负电荷。细微的水滴随风聚集形成了带负电的雷云;带正电的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悬浮在空中。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有正电荷,而且如影随形地跟着积雨云移动。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电容器。如果我们在两根电极之间加很高的电压,并把它们慢慢地靠近。当两根电极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这就是所谓“弧光放电”现象。闪电的产生也可以说是“弧光放电”现象。
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或雷云与大地上某一突出物距离较近,达到击穿),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电场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当电场强度超过大气的击穿强度时,雷云内电荷与地面所感应出的异种电荷就会迅速靠拢进行碰撞、中和,电荷中和过程中会产生高温并伴有闪光(闪电的三大效应: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这就是闪电。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这就是雷声。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根据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的时间差及光速(c=299792458米/秒,约3x108)和声速(约340m/s)的传播速度的差异就可大致计算出闪电离你有多远。
3.闪电的过程
闪电是大气中脉冲式的放电现象。一次闪电由多次放电脉冲组成,这些脉冲之间的间歇时间都很短,只有百分之几秒。脉冲一个接着一个,后面的脉冲就沿着第一个脉冲的通道行进。
我们把闪电发生的过程以极慢的速度播放,会发现闪电发生的过程中,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逐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通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闪击。相隔几秒之后,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闪击。接着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由于每一次脉冲放电都要大量地消耗雷雨云中累积的电荷,因而以后的主放电过程就愈来愈弱,直到雷雨云中的电荷储备消耗殆尽,脉冲放电方能停止,从而结束一次闪电过程。在多次脉冲放电过程,雷云中的电荷是不断减少的,所以闪电的强度及光柱的粗度也是在不断减小的。在此短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产生冲击波,然后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
雷电发生的必要条件
1.空气要很潮湿;
2.云一定要很大块的;一般是积雨云;
3.天气干燥的地区一般不容易出现雷电。
河南郑州万佳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371-69103257 13137116011
咨询QQ:717777950
Email:wanjia1618@163.com
网址:http://www.hnwjf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