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 滤源 | 外观 | 黑色颗粒 |
材质 | 木屑、无烟煤、木炭 | 规格 | 化水净气类活性炭 |
粒度 | 100-400(目) | 水份 | <8(%) |
用途 | 水处理用活性炭 |
品牌 滤源 外观 黑色颗粒
材质 果壳 规格 化水净气类活性炭
粒度 5-80(目) 水份 <10(%)
滤料类型 果壳活性炭 适用对象 水
用途 水过滤 性能 耐酸、耐碱、耐高温、耐低温、防火、防水、防静电
类型 高效 品牌 武汉滤源
吸附率 >450(%) 抗压力 2(kgf)
密度 0.45-0.55(g/cm3) 孔隙率 55(%)
磨损率 1 硬度 4
化学成分 碘值1100 盐酸可溶率 <0.5(%)
LY-20系列果壳颗粒状活性炭,选用杏核、橄榄壳、桃壳等果壳(核)为原料,经炭化、活化、精制加工而成。在国内率先采用工业计算机控制活化生产,拥有整套成品精制加工生产线和完善的产品检测分析手段。产品具有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大、微孔分布合理、吸附能力强、强度大等特点,广泛用于各类水质净化处理、黄金提取、味精、柠檬酸、酒类、油脂、食用油等产品脱色精制等方面。
LY-20系列果壳活性炭主要产品目录 规格(目) 强度% 碘值(mg/g) 灰分(%) 铁含量(%) PH值 主要用途 LY-21 6-12/10-28 ≧90 ≧900 ≦3 ≧7 堆浸法提取黄金、黄金矿山尾液回收 LY-22 24-60 ≧90 ≧1000 ≦3 ≦0.05 4-7 谷氨酸纳中和液脱色精制 LY-23 10-30 ≧90 ≧1000 ≦3 ≦0.05 4-7 柠檬酸、乳酸、氨基酸精制 LY-24 35-50 ≧90 ≧900 ≦3 5-7 酒类、饮料、有机溶剂、油脂、食用油脱色精制 LY-25 10-30 ≧90 ≧900 ≦3 5-7≧7 饮用水、工业用水、净化处理 LY-26 30-60 ≧90 ≧1000 ≦3≦6 5-7≧7 化学制剂、药品、精细化工产品脱色精制 LY-27 6-16 ≧90 ≧900 ≦3 ≧7 气体分离与净化、空气净化 LY-28 10-30 ≧95 ≧950 ≦3 医药、化工产品脱色精制 备注:1.表内各项技术指标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调整。2.试验方法为GB/T12496-99,国外标准参照ASTM或JISK1474。3.包装25KG/袋或按用户需求另定。
一、活性炭的用途
1、空气净化
2、污水处理场排气吸附
3、饮料水处理
4、电厂水预处理
5、废水回收前处理
6、生物法污水处理
7、有毒废水处理
8、石化无碱脱硫醇
9、溶剂回收(因为活性炭可吸附有机溶剂)
10、化工催化剂载体
11、滤毒罐
12、黄金提取
13、化工品储存排气净化
14、制糖、酒类、味精医药、食品精制、脱色
15、乙烯脱盐水填料
16、汽车尾气净化
17、PTA氧化装置净化气体
18、印刷油墨的除杂
二、活性炭的种类 由于原料来源、制造方法、外观形状和应用场合不同,活性炭的种类很多,到目前为止尚无精确的统计材料,大
约有上千个品种。 按原料来源分
1. 木质活性炭
2. 兽骨、血炭
3. 矿物质原料活性炭
4. 其它原料的活性炭
5. 再生活性炭 按制造方法分
1. 化学法活性炭(化学炭)
2. 物理法活性炭
3. 化学–物理法或物理–化学法活性炭 按外观形状分
1. 粉状活性炭
2. 颗粒活性炭
3. 不定型颗料活性炭
4. 圆柱形活性炭
5. 球形活性炭
6. 其它形状的活性炭 按孔径分 大孔 半径>20 000nm 过渡孔 半径150 ~20 000nm 微孔 半径< 150nm 活性炭的表面
积主要是由微孔提供的
活性炭产品的再生
活性炭目前在环境保护,工业与民用方面己被大量使用,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然而活性炭在吸附饱合被更换后,使用单位均将其废弃
,掩埋或烧掉,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再污染。 活性炭吸附是一个物理过程,因此还可以采用高温蒸汽将使用过的活性炭内之杂质
进行脱附,并使其恢复原有之活性,以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再生后的活性炭其用途仍可连续重复使用及再
生。 活性炭再生技术的发展 随着活性炭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活性炭的回收开始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果用过的活性炭无法回收
,除了每吨废水的处理费用将会增加0.83~0.90元外,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活性炭的再生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1传统活
性炭再生方法 1.1热再生法 热再生法是目前应用最多,工业上最成熟的活性炭再生方法。处理有机废水后的活性炭在再生过程中,
根据加热到不同温度时有机物的变化,一般分为干燥、高温炭化及活化三个阶段。在干燥阶段,主要去除活性炭上的可挥发成分。高温炭化
阶段是使活性炭上吸附的一部分有机物沸腾、汽化脱附,一部分有机物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小分子烃脱附出来,残余成分留在活性炭孔隙内成
为“固定炭”。在这一阶段,温度将达到800~900°C,为避免活性炭的氧化,一般在抽真空或惰性气氛下进行。接下来的活化阶段中,往反应釜
内通入CO2、CO、H2或水蒸气等气体,以清理活性炭微孔,使其恢复吸附性能,活化阶段是整个再生工艺的关键。热再生法虽然有再生效率
高、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但在再生过程中,须外加能源加热,投资及运行费用较高。 1.2生物再生法 生物再生法是利用经驯化过的细
菌,解析活性炭上吸附的有机物,并进一步消化分解成H2O和CO2的过程。生物再生法与污水处理中的生物法相类似,也有好氧法与厌氧法之
分。由于活性炭本身的孔径很小,有的只有几纳米,微生物不能进入这样的孔隙,通常认为在再生过程中会发生细胞自溶现象,即细胞酶流至
胞外,而活性炭对酶有吸附作用,因此在炭表面形成酶促中心,从而促进污染物分解,达到再生的目的。生物法简单易行,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
但所需时间较长,受水质和温度的影响很大。 1.3湿式氧化再生法 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用氧气或空气作为氧化剂,将处于液相状态
下活性炭上吸附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小分子的一种处理方法,称为湿式氧化再生法。实验获得的活性炭最佳再生条件为:再生温度230°C,再
生时间1h,充氧pO20.6MPa,加炭量15g,加水量300mL。再生效率达到(45±5)%,经5次循环再生,其再生效率仅下降3%。活性炭表面微孔的
部分氧化是再生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活性炭再生技术除了各自的弊端外,通常还有三点共同的缺陷:(1)再生过程中活性炭损
失往往较大;(2)再生后活性炭吸附能力会有明显下降;(3)再生时产生的尾气会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因此,人们或对传统的再生技术进行改
进,或探索全新的再生技术。 2目前新兴的活性炭再生技术 2.1溶剂再生法 溶剂再生法是利用活性炭、溶剂与被吸附质三者
之间的相平衡关系,通过改变温度、溶剂的pH值等条件,打破吸附平衡,将吸附质从活性炭上脱附下来。 溶剂再生法比较适用于那些可
逆吸附,如对高浓度、低沸点有机废水的吸附。它的针对性较强,往往一种溶剂只能脱附某些污染物,而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变
化不定,因此一种特定溶剂的应用范围较窄。 2.2电化学再生法 电化学再生法是一种正在研究的新型活性炭再生技术。该方法将
活性炭填充在两个主电极之间,在电解液中,加以直流电场,活性炭在电场作用下极化,一端成阳极,另一端呈阴极,形成微电解槽,在活性炭的阴
极部位和阳极部位可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污染物大部分因此而分解,小部分因电泳力作用发生脱附。该方法操
作方便且效率高、能耗低,其处理对象所受局限性较小,若处理工艺完善,可以避免二次污染。 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再生活性炭具有较
高的再生效率,可达到90%。此外,对工艺参数的研究表明,再生位置是活性炭再生工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电解质NaCl浓度是较重要的影
响因素,再生电流和再生时间对活性炭的电化学再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2.3超临界流体再生法 据最近的研究资料表明,在CO2的临
界点附近,再生效率的变化很大;对未被烘干的活性炭,则需要延长其再生时间。对氨基苯磺酸而言,CO2超临界流体法再生的最佳温度为
308K,当温度超过308K时,再生不受影响;当流速大于1.47×10-4m/s时,流速不影响再生;用HCl溶液处理后,会使活性炭再生效果明显改善。
研究表明经超声波再生后,再生排出液的温度仅增加2~3℃。每处理1L活性炭采用功率
为50W的超声发生器120min,相当于每m3活性炭再生时耗电100kWh,每再生一次的活性炭损耗仅为干燥质量的0.6%~0.8%,耗水为活性
炭体积的10倍。但其只对物理吸附有效,目前再生效率仅为45%左右,且活性炭孔径大小对再生效率有很大影响。 2.5微波辐照再生法
微波辐照再生法是在热再生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性炭再生技术。其原理是以电为能源,利用微波辐照加热实现再生。试验中的最佳
再生效率出现在功率为HI(W),辐照时间约为80s时。比较极差S可知,对再生后活性炭碘值恢复影响最大的是微波功率,其次是辐照时间,最
后是活性炭的吸附量。微波辐照法再生活性炭的时间短。能耗低、设备构造简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微波加热使有机物脱附过
程中,是否有其它的中间产物产生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6催化湿式氧化法 传统湿式氧化法再生效率不高,能耗较大。再
生温度是影响再生效率的主要原因,但提高再生温度会增加活性炭的表面氧化,从而降低再生效率。因此,人们考虑借助高效催化剂,采用催
化湿式氧化法再生活性炭。同济大学水环境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此方面的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
的深入人心,活性炭再生工艺与技术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传统的活性炭再生技术与工艺在近几年有了新的改进与突破。同时新再生
技术也在不断涌现。虽然这些新兴技术在工艺路线上还不成熟,目前尚无法投入工业使用。但它们的出现为活性炭的再生带来了新思路与
新探讨。